榮譽頭銜:
中國紫砂博物館紫砂新品鑒定委員會委員
工藝美術大師
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
第二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、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獲金獎
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”
德國萊比錫國際博覽會金獎
名家介紹
顧紹培,1945年出生于陶業世家,2005年研高,中國工藝美術大師(2006年 第五屆),1958年進宜興陶瓷中學學習,進廠後,師承陳福淵老藝人,后又得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悉心提攜,長期授教,在紫砂事業中耕耘了四十余載,深研諸名師技法,集各派之精華,融藝術個性于一體;至今已在紫砂天地里耕耘50余年。 從藝中先后創制的各類紫砂藝術品,曾18次榮獲省、國家展評獎。
一、走進顧紹培的紫砂藝術天地,觀他的紫砂作品,聽他談論紫砂藝術,這是一個對紫砂藝術有著獨特見解、獨特追求,并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的人,不愧為一代紫砂大師。 人們對藝術的見解往往會不同,尤其是在評論某個人在某個藝術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時,往往會用“前無古人、后無來者”來形容,顧紹培不同意這樣的觀點,他很坦率地說:“在藝術上應該是前有古人,后有來者”他的這一認識,為他在紫砂藝術上攀登注入了強大的動力。 宜興紫砂,已有著較悠久的歷史,紫壇上名人輩出,有些紫砂作品出神入化,已達到了很高的境界,顧紹培對前人的優秀作品總是懷著崇敬的心情用仰視的目光觀看,但他從不為前人的作品束縛自己的手腳,他常說,一代藝人應有一代藝人的作品,這些作品要能反映這代藝人的創造,能反映這代藝人所處時代的精神風貌,為此,他在從藝道路上一直苦苦地尋找著屬于自己的東西。 捕影捉線,這是顧紹培在紫砂作品創作中的一個特長,他認為,在紫砂作品創作中,充分地掌握和運用好線條,就能使作品表現得更有生命力,線有著豐富的感情,而且不同的線表達著不同的感情,如垂直線有上升、嚴肅、端正之感;水平線有穩定、莊重之感;曲線則溫和緩慢、豐滿柔軟;拋物線有流動的速度感;雙曲線呈現對稱美;自由曲線則給人自由和豐富之感……除了這些看得見的線之外,還有一條看不見的線,那就是生命線,為了運用好線,從事紫砂藝術以來,他一直不停地探索,平時,他無論見到什么東西,總要細心地觀察它們的線條,就說一片樹葉,它也有線條,當它生機勃勃時,它的線條表現得十分有力,對線有著這種獨特的理解,他在不斷的嘗試和創新中,充分地發揮線條的作用,使作品突破了以往“方就是方,圓就是圓”的單一技法,創作出了一件件“方中有變、圓中寓新、方圓結合、剛柔相濟”的富有個性的紫砂作品。 1987年他創作的“高風亮節茶具”,就充分地掌握了點、線、面的構成關系,運用了各種線的線性特色,該壺以竹為題,從竹的自然狀態中尋找生命力,壺體造型主軸線垂直端正,壺嘴、壺把所采用的曲線,有一種竹枝搖曳的流動感,整個布局裝飾少,寫實與書意相結合,含蓄地表達了“形意相依、氣韻生動、題意貼切”的藝術個性。此壺在香港展出時,獲得了較高的贊譽。 陳設陶藝作品的主要功能是觀賞性,顧紹培在創作陳設陶藝作品時,很注重陳設陶藝作品與室內空間以及與環境的關系,他在設計上“以人為主,物為人用”,考慮人、物、環境三者的關系,使陳設陶作本身不僅是精致的藝術品,更是與環境空間結合的整體藝術,他在創作陳設陶藝作品時,用眼一看室內的空間、環境,用手一比劃尺寸,就勾畫出了某件陳設陶藝作品的影子,因此,他被許多人譽為“捕影捉線”的高手,他在過去創作了許多陳設陶藝作品,如今看來,由于線條和影形掌握得好,依然不失為陳設陶藝作品中的精品。
二、顧紹培在陶藝創作上,常常喜歡獨辟蹊徑,1958年,他進宜興紫砂工藝廠學徒時,主攻方向是做茶壺,1965年至1975年重點是花盆的設計創作,從1975年開始,他的主攻方向改為做紫砂花瓶,在紫砂歷史上,有過一些高檔的紫砂花瓶,但經過歲月的磨蝕,高檔的紫砂花瓶并不多見,尤其是經過文化大革命的一場洗劫,花瓶這種被視作“封資修”的東西更是少見,當時,做紫砂花瓶的人盡管不多,但他敏銳地感到,隨著人們生活的逐漸富裕,紫砂花瓶這種藝術品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,他創作的紫砂花瓶,因為他善于捕影捉線,大多數顯得落落大方,有的像粗獷豪放的漢子,有的像體態輕盈的少女……1979年,他創作的特大紫砂“百壽瓶”,以其“均稱貼切、端莊凝重、靜中有動”等特點,被北京中南海紫光閣作為珍品永久性收藏,此瓶曾在1984年德國萊比錫國際博覽會上獲得了金獎。 創新是一位紫砂藝人永恒的主題,而富有時代特色的創新則更具生命力,前幾年,顧紹培強烈地意識到,人們的飲茶習慣,將會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由大壺泡茶改為小壺品茶,于是,他經過精心設計,創作出了適合于現代人使用的“顧氏八式小品圓壺”,這套壺有八種顏色,既是人們喝功夫茶的上乘茶具,又是把玩的藝術品,尤其是這套壺的造型富有童之靈秀,擺在那里顯得神氣活現,2001年,在西湖博覽會第二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,“顧氏八式小品圓壺”獲得了金獎。
三、為一名紫砂藝人,顧紹培既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,也有著頑強的拼搏和無私的奉獻。這么多年來,他的陶藝日益精湛,但他很少想到要用自己的陶藝為自己謀利,而是把心血和汗水傾注在了廠里那片泥土上。 就說1979年夏天,廠里要制作4只1.08米高的扁方瓶,赴京參展,工期只有26天,當時,類似這種紫砂大件作品做的人不多,有人只做到80 厘米高,就再也做不下去了,主要原因是力點與泥料的承壓力掌握不好,顧紹培領受任務后,每天加班加點工作,有時一天只睡三四個小時,有次他突然生病,只得去醫院輸液,可他剛輸完液,又進了工作室,赤著膊干起來。當4只1.08米高的扁方瓶按期制作成功后,他整個人就像散了架,癱坐在椅子上半天起不來。 顧紹培從38歲起,就開始帶徒弟,為廠里培養人才,他在帶徒過程中,自己總結出了7條經驗,如應知要領與基礎相結合、操作示范與自習訓練相結合、全過程操作示范與分解操作示范相結合等?!霸谒囆g上應前有古人,后有來者”這是他經常說的一句話,因此,他帶徒很認真,使出了自己所有的本領,經由他帶的徒弟中,多數已成為高級工藝美術師。 如今,身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顧紹培,依然在紫砂藝術之路上孜孜不倦地攀登,2009年4月7日,他經過多年的精心籌備,“顧紹培紫砂藝術館” 終于開館,館內陳列著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至目前,他在各個時期創作的紫砂作品,他希望以此進一步弘揚紫砂藝術,他希望有更多的后來者在紫砂藝術上超越自己。 1958年,顧紹培進宜興紫砂工藝廠學徒,師從陳福淵,主攻方向是做茶壺。1965年至1975年重點是花盆的設計創作。 從1975年開始,他的主攻方向改為做紫砂花瓶,1976年,顧紹培有八件新型高檔中小型花盆入選全國工藝美展參展。